
文化自然遺產在福建·龍巖

高北土樓群
高北土樓群位于永定區(qū)高頭鄉(xiāng)高北村,背靠林海金山,一條小溪自西而東從土樓群前穿流而過,全村多為江氏族人,明嘉靖年間始建“五云樓”。

洪坑土樓群
洪坑土樓群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qū)湖坑鎮(zhèn)洪坑村。13世紀(宋末元初),林氏在洪坑村開基,此后123座建于不同時代、形態(tài)各異、規(guī)模不一的客家土樓依山傍水、沿溪而建、錯落有致、布局合理,與青山、綠水、村道、 小橋、田園親密無間、完美結合,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古樸、美麗的畫卷。

衍香樓
坐落在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qū)湖坑鎮(zhèn)新南村,建于1880年,創(chuàng)建人是蘇谷春。衍香樓主體直徑40米,底墻厚1.5米,頂墻厚0.7米,墻高14.5米。主樓按八卦構建,整體布局協(xié)調、美觀。

振福樓
振福樓坐落在湖坑鎮(zhèn)西片村,1913年由經營條絲煙成為富翁的蘇振太動工興建。同振成樓一樣,是20世紀初期客家土樓融合部分近代西方建筑藝木和中國園林藝術的杰作之一。

古田會議舊址群
古田會議舊址群,位于上杭縣古田鎮(zhèn),包括古田會議舊址(廖氏宗祠)、紅四軍前委機關暨政治部舊址(八甲松蔭堂)、紅四軍司令部舊址(八甲中興堂)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寫作舊址(賴坊協(xié)成店) 、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蛟洋文昌閣)等。

毛澤東才溪鄉(xiāng)調查舊址群
毛澤東才溪鄉(xiāng)調查舊址群,位于才溪鎮(zhèn)下才村,包括才溪區(qū)蘇維埃舊址、光榮亭、列寧臺、才溪區(qū)工會舊址(列寧堂)。才溪區(qū)蘇維埃舊址建于1920年,占地面積1070平方米。

汀州古城墻
汀州城墻始建于唐大歷四年,汀州刺史陳劍將汀州治所從東坊口遷今址,“筑土城臥龍山陽”。汀州城墻總長原有4119米,現存1435米,它繼承了北方中原城墻的基本風格,又具有濃郁的客家文化特色。

長汀革命舊址
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舊址—辛耕別墅,位于汀州鎮(zhèn)汀江巷11號,座北朝南,府第式磚木結構,由門樓、庭院、前廳、后廳、廂房、小閣樓等組成,占地面積532平方米。

朝天門城樓
朝天門城樓位于汀州鎮(zhèn)東大街,始建于唐。城門第一段進深5.9米,寬4.48米,高4.62米;第二段屬明代擴建,進深7米,寬2.85米,高3.12米,現仍保存著明代城門檻上的木制栓斗。城樓為磚、石、木結構的重檐歇山式雙層樓閣。

三元閣城樓
三元閣城樓,位于汀州城中軸線廣儲門之上。廣儲門,始建于唐,宋稱鄞江門,明洪武四年改稱廣儲門,弘治十二年增建城樓,崇禎六年改廣儲門為三元閣至今。

培田村古建筑群
培田村始建于南宋,面積13.4平方公里,轄14個村民小組389戶1489人,共有文物點56處(國保點25處、省保點28處、文物點3處),千米古街兩側保存著30余幢“九廳十八井”結構的高堂華屋、21座宗祠、6個書院、5個庵廟、2座圣賜跨街牌坊。

四堡書坊建筑
明清時期,四堡與北京、漢口、江西滸灣并稱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四堡雕版印刷業(yè)起源于宋、發(fā)展于明、鼎盛于清。所印書籍銷售范圍“壟斷江南、行銷全國、遠銷海外”。

冠豸山
冠豸山水,價值連城。冠豸山因其主峰酷似古代御史的官帽而得名,寓意公平與正義,有“客家神山”之美譽。冠豸山總面積123平方公里,屬壯年早期丹霞地貌。

梅花山
梅花山華南虎園生態(tài)旅游區(qū),位于上杭縣步云鄉(xiāng),平均海拔1250米,夏季平均氣溫在22℃-26℃之間,素有天然氧吧之稱。

連城木偶書法
連城提線木偶戲,歷史悠久,為國家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木偶書法是提線木偶戲藝術表演中難度最大的一項技巧,它要求表演者具備相當過硬的提線功和書法功。

永定土樓提線木偶
提線木偶是古老的傳統(tǒng)木偶戲的一種,表演時,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又稱“傀儡戲”,流行于客家地區(qū),數百年來形成了一套穩(wěn)定而完整的演出規(guī)制。

永定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永定客家土樓建筑是人文內涵豐富、造型功能獨特的傳統(tǒng)生土建筑,它遍布永定全區(qū)各個鄉(xiāng)村。土樓建筑中蘊涵著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安全防衛(wèi)和生產生活需要、聚居和崇文重教意識于一體。

客家風情表演(十番音樂)
十番音樂又稱“十班”、“五對”等,因用絲、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樂器演奏而得名??图沂魳肥菤v代客家民間藝人傳承的民間器樂曲,其樂曲標題多描繪大自然及客家人生活習俗情趣。

永定客家土樓楹聯(lián)
永定土樓楹聯(lián),內容十分豐富。其內容涉及到齊家報國、敦宗睦族、積德修身、勤耕苦讀、勤儉興家、尊師重教、贊美家園等方方面面,是永定客家人的精神血脈。